出品 | 妙投APP
作者|Eastland
頭圖|視覺中國
2024年,英偉達(NASDAQ:NVDA)累計上漲138.3%,市值達2.9萬億美元。
工業富聯(SH:601138)是英偉達的重要合作伙伴(AI服務器,芯片基板),可謂“英偉達概念”當之無愧的龍頭,近年來漲幅驚人:
2022年10月,工業富聯股價從7.61元起步,到年末升至8.96元;2023年漲68.8%,收于15.12元;2024年7月11日,創新高(29.47元)市值達5855億;截至2024年7月19日,2024年漲幅已達63.1%,最新市值4900億,動態市盈率29.3倍。
2024財年(截至2024年1月28日),英偉達營收609億美元,同比增長126%;毛利潤443億美元,毛利潤率高達72.7%;凈利潤297.6億美元,同比增長581%(2023財年凈利潤同比下降55.2%)。
英偉達吃肉,工業富聯連湯都沒喝到幾口:2023年營收下降6.9%,歸母凈利潤增長4.8%。
工業富聯還有一個重大隱患:境外資產金額龐大、效益低下,理應進行減值測試。
股權結構既復雜又簡單
富士康工業富聯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(簡稱“工業富聯”)成立于2015年3月(曾用名“福匠科技有限公司”),2017年7月完成股改并更名為“富士康股份”,總股本1.38億股。
2017年,鴻海精密將體系內13家境內子公司注入工業富聯。其中,香港基準、日本基準、FPI Ltd.第三家境外子公司股權隨股權重組進入。
與此同時,工業富聯還以“福鑫科技”為平臺對境外股權和資產實施了收購(涉及25家境外公司的控股權)。
重組完成后,工業富聯總股本增至17.7億股,由“中堅公司”、“深圳富泰華”等33家主體持有。
上市前,工業富聯不存在戰略投資者。股權結構看似復雜,其實很簡單:鴻海精密是“爹”,其余全是“兒”。
發行前,工業富聯架構完全封閉,沒有任何外部資本染指。
“王牌”業務未注入
鴻海精密(TW:2317)因代工蘋果手機而家喻戶曉。其實,許多知名手機品牌都是它的客戶。此外,鴻海精密還生產手機的“精密機構件”,還有從機頂盒到工業機器人的許多產品。
2023年,鴻海精密營收6.16萬億新臺幣(約合1.4萬億人民幣),凈利潤1421億新臺幣(約合313億人民幣),最新市值約880億美元(約6400億人民幣)。
富智康集團(HK:02038),主營蘋果以外其他品牌手機(華為、小米、一加、索尼、魅族、Oppo)代工(OEM/ODM)。2023年營收64.5億美元、凈虧損1.2億美元。最新市值65億港元。
鴻騰精密(HK:06088),于2017年在香港主板上市,主營電子產品核心零件連接器。2023年營收42億美元,凈利潤1.3億美元,最新市值230億港元。
工業富聯是鴻海精密體系中的第四家上市公司。蘋果手機組裝是令鴻海精密揚名立萬的業務,且主要生產基地、百萬員工均在大陸,照理應注入A股上市公司。2018年1月,日本財經媒體曾爆料說富士康有此打算。
但最終,鴻海精密將體系內通訊網絡設備、云服務設備、精密工具、工業機器人業務及相關資產(31家境內、29家境外)注入工業富聯。
2018年2月1日,工業富聯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《招股說明書》(申報稿)。36天后(3月8日),工業富聯“過會”,成為“神話”。
工業富聯IPO發行新股19.69億股,發行價13.77元,募集資金272億元。IPO后,工業富聯總股本達197億,對應的市值2712億。
靠天吃飯、掙辛苦錢
代工企業都是“靠天吃飯”,工業富聯的“天”是亞馬遜、微軟、英偉達。
1)營收增速不高
工業富聯第一主業是“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”,包括網絡設備、通信網絡設備高精密機構件和電信設備等。第二主業是云服務設備,包括服務器、存儲設備、電源等。
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
2018年,通信設備收入2592億,占營收的62.4%,同比增長20.8%;
2019年,通信設備收入減少5.6%至2446億;
到2021年,通信設備收入2580億,比2018年還少12億;
2022年,通信設備收入2962億,同比增長14.4%;
2023年,通信設備收入2790億,同比下降5.8%;
2018年-2023年,通信設備收入增幅僅7.6%,年均0.15%,基本沒有成長性;
云計算
2018年,云計算收入1532億,同比增長27.3%;
2019年,云計算收入1629億,同比增長6.3%;
2020年、2021年,云計算收入分別增長7.6%、1.4%;
2022年,云計算收入2124億,同比增長19.6%;
2023年,云計算收入1943億,同比下降8.5%;
2018年-2023年,云計算收入累計增長26.8%,年均4.9%,增速不算高;
2)毛利潤率低
代工企業的客戶不僅享有絕對的主導權而且賺取了絕大部分利潤。各家代工企業競爭,你想賺10%的毛利潤,友商說能賺5%我就干。
鴻海精密貴為“代工企業翹楚”,毛利潤率卻不高。蘋果每部手機凈利潤數千元,代工廠毛利潤只有50元。
2018年,通信設備和云計算毛利潤分別為287億和64億,毛利潤率分別為11.1%和4.2%。
2022年,通信設備和云計算毛利潤分別為274億和84億,毛利潤率分別為9.3%和4%;
2023年,通信設備和云計算毛利潤分別為273億和9億,毛利潤率分別為9.8%和5.1%;
2023年,通信設備、云計算毛利潤合計372億,較2018年增長6%,年均1.2%。
工業富聯最近兩年暴漲,全賴AI服務器市場的火爆。但工業富聯云計算業務毛利潤率僅為5%,英偉達毛利潤率超過75%,兩者間根本沒有可比性。
3)凈利潤原地踏步
2021年-2023年,工業富聯歸母凈利潤連續保持在200億以上。2023年凈利潤210億、凈利潤率4.4%。
2018年-2023年,工業富聯凈利潤累計增長24.2%,年均4.4%;
2024年Q1,工業富聯凈利潤41.8億,同比增長33.8%。7月上旬,股價創上市以來新高29.47元,動態市盈率達35倍。
過往5年,工業富聯凈利潤增速不到5%,2024年Q1凈利潤高增長能否持續還有待觀察,近30倍PE有些高估了。
更重要的是,工業富聯境外資產規模大、效益低,存在減值風險。
60家子公司問題多多
工業富聯是由鴻海精密體系內60家子公司(境內31家、境外29家)“組裝”而成的控股公司。
工業富聯上市前,筆者曾對60家公司提出過三個問題:
第一,收購對價主要依據凈資產,但部分標的公司盈利能力差。這樣一來,收購價格對應的市盈率偏高。比如國基電子凈資產、凈利潤分別為23.6億和6670萬,凈資產收益率僅為2.8%。收購價為28.34億(較凈資產溢價20%),市盈率42.5倍。
第二,重組標的負債率偏高且幾乎全部是流動負債。比如CNT GS總資產近33億美元,凈資產只有6261萬美元;河南裕展總資產913億,凈資產只有15.6億;深圳裕展總資產363億,凈資產僅1.9億;深圳富桂總資產136.5億,凈資產為負1.1億;FPI Ltd.總資產高達115億美元,凈資產僅110美元!
截至2017年末,工業富聯總負債1204.1億,其中流動負債1203.8億,占比99.97%!
截至2024年3月末,工業富聯總負債1308.6億,其中流動負債1248.5億,占比仍然高達95.4%。
第三,大量公司疑似空殼。特別是濟源鴻富錦、武漢裕展、鶴壁裕展、河南福匠這4家子公司,凈資產、凈利潤均為零。另外,還有16家凈資產、凈利潤均不足1萬元。60家子公司,20家疑似空殼。
龐大的境外資產
1)“帶病上市”
工業富聯境外子公司分布于美國、日本、新加坡、越南、韓國、捷克、墨西哥、印度、匈牙利等地。
根據2018年5月發布的《招股說明書》(P102~P104)。
工業富聯境外控股子公司盈利能力極為低下。總資產排名居首的5家公司:
排名第1的FPI Ltd.,總資產115億美元,2017年凈利潤110美元!
排名第2的CNT Samoa,總資產108億美元,2017年凈利潤0美元!
排名第3的IPL International Ltd.,總資產87.6億美元,2017年凈利潤0美元!
排名第4的CNT GS,總資產33億美元,2017年凈虧損465萬美元!
排名第5的弘佳公司,總資產21.5億美元,2017年凈利潤為0美元!
Top 5總資產達365億美元,2017年凈虧損約465萬美元!
資產的定義是“能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”。
關于數千億境外資產給發行人帶來多少經濟利益,普華永道(收取八位數審計費用)的背書難以令人信服。工業富聯有“帶病上市”之嫌。
2)境外資產現狀
自2021年起,工業富聯年報中出現“境外資產占比較高的相關說明”。
2021年未、2022年未、2023年未,工業富聯境外資產分別為1494億、1606億、1632億,約為總資產的60%、凈資產的120%!
判斷某宗資產是否存在減值跡象的依據是:能否回收與資產賬面值等額的現金(或自由現金流)。
《2023年報》披露了占比較高的兩家境外企業,但沒披露最新資產金額(只知道2017年末數據):
CNT SG——2017年末總資產33億美元;2021年-2023年凈利潤23.4億人民幣,平均每年1億美元,靠盈利收回33億美元需要33年!
FPI Ltd.——2017年末總資產115億美元;2021年-2023年凈利潤4.15億人民幣,平均每年1900萬美元,靠盈利收回115億美元需要605年!
投資人有理由質疑,工業富聯1600多億境外資產是否有“水分”。假如需要計提十幾個點的資產減值準備,區區200億利潤將被“沖”得干干凈凈。
資產減值重創企業利潤的例子比比皆是:
2023年,A股市場有900家企業發生商譽減值,其中327家因此陷入虧損;光伏板塊63家公司資產減值損失接近330億,其中隆基綠能、通威股份資產減值分別為70.3億、62.4億。2023年,隆基綠能凈利潤下降27.4%、通威股份凈利潤下降47.3%、海通證券凈利潤下降84.6%、步長制藥由盈轉虧……
本著對投資者負債的宗旨,工業富聯應當盡早對境外資產進行減值測試。
*以上分析僅供參考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
你對當前的投資市場有哪些疑惑?
目前作者Eastland的粉絲群正在招募中,他可謂是財報解讀方面的專家,本篇是他第998篇上市公司的分析文章,掃描下方二維碼,即可加入彤師粉絲群,與他直接溝通~
評論
最新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