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品 | 妙投APP
作者 | 張貝貝
頭圖 | AI生圖
過去一年,CXO行業可謂是負面消息不斷。
先是,國內醫藥一級投融資未見預期中改善,國外地緣摩擦不斷以及美《生物安全法案》的“制裁”威脅懸在頭頂。
再是全球頭部CXO企業Medpace、Charles Rive分別在2024年7月和8月調低全年業績指引,股價暴跌的消息傳來,讓市場對于國內CXO企業業績指引的達成更是變成了低期待。
財報顯示,Charles River營收增長由增速1%-4%改為下滑2.5%-4.5%時,股價暴跌12.6%;Medpace全年營收從之前預測的21.5億美元-22億美元下調至21.3億美元-21.8億美元,7月23日財報公布后,Medpace股價直接暴跌18%,創下近一年股價新低。
所以,當3月17日晚間藥明康德發布業績報告,2024年實現營收392.41億元,剔除掉去年新冠商業化項目,同比增長5.2%,完成年初業績指引情況下,引爆了市場情緒(年中業績指引未做下調調整)。次日開盤,藥明A股股價一度漲停。
那么,藥明康德自此要“支棱起來”了嗎?以及,2025年股價還有多少上漲空間?接下來看下。
多肽是“救星”,但難掩早期CXO業務承壓
藥明康德是從事新藥研發/生產的綜合外包服務商,覆蓋多個業務環節。與三季度相比,2024年4季度業務層面有以下幾個變化:
第一,從業務歸類看,4季度公司將原有五大業務板塊重組為化學業務、測試業務、生物學業務和其他業務,剔除了WuXi ATU業務板塊和DDSU板塊。
主要系,公司于2024年末簽署出售WuXi ATU業務的美國和英國運營主體及美國醫療器械測試業務的協議,現完成交割,自此美國以藥明“基因業務”威脅其國家安全的言論站不住腳了。但因該板塊收入貢獻不到5%,對業績整體影響不大。
同時,公司將DDSU業務等歸類至其他業務板塊。
DDSU業務主要賦能小分子一類新藥的產品研發,只不過在國內審批趨嚴,me too類藥物逐漸淘汰情況下,藥明的DDSU業務自2022年起收入逐年下滑,2024年前三季度該業務營收同比下滑還超4成。所以估計是下滑太多,即使DDSU業務收入占比不到5%,影響較小,但沒有再單獨披露該業務了。
第二,藥明現有的三大業務板塊中,測試業務中雖然臨床CRO及SMO業務收入增長2.8%,但因為收入貢獻較大的臨床前等業務價格波動,帶來該板塊整體收入下滑;而覆蓋藥理學等業務的生物學板塊也仍處于略有下滑的狀態。
所以,收入貢獻高達74%的化學業務不僅是公司的核心業績來源,也是影響公司業績增長的重要驅動力。進一步拆分該板塊,多肽業務或許是公司其他業務下滑的重要對沖來源,也可以說是公司2024年業績達成的“救星”。
為何這么說?
分析下來,2024年度公司化學業務板塊中只有以多肽為主的TIDES業務保持了正增長,且是高達70%的正增長。主要得益于以GLP-1為主的多肽藥需求爆發驅動(尤其是禮來替爾泊肽的銷售快速放量),2024年公司TIDES部門客戶數繼續增加,從140個同比增長15%到161個,項目數從267個同比增長22%到325個。
而,化學板塊中的主要業績來源小分子CDMO業務,在去年有新冠訂單的情況下,同比增長是負值。不過結合2024年末,公司商業化和臨床Ⅲ期階段分別新增11個和14個項目,以及2025年將不受新冠訂單擾動看,后續有望保持正增長,但由于收入規模基數較大,預計增速不會太快。
至于公司的流量入口藥物發現業務,今年也有些拉胯。將化學業務板塊收入剔除小分子CDMO和TIDES業務,測算得藥物發現板塊收入53.82億元,同比下滑9%左右(2023年新冠相關收入兩種口徑均在30.5億元左右,采用30.5億元測算)。
這意味著,下游藥企對于新藥研發的推進或許還未恢復至前期正常狀態(藥明康德的藥物發現在國內是領頭羊)。而“藥物發現”作為新藥研發第一個環節,訂單承接若承壓,也會影響之后其他環節的訂單轉化,這是流量入口承壓需著重注意和跟蹤的地方。
(資料來源:虎嗅妙投測算)
由上可看到,在其他業務是負增長或個位數增長情況下,保持高增長的TIDES業務(寡核苷酸和多肽,多肽為主)緩解了業績增長壓力,是藥明康德業績指引實現的關鍵。
若再考慮到,截至2024年末,公司TIDES部門在手訂單同比增長103.9%,遠超公司整體在手訂單47%的增長;以及2024年底公司多肽合成反應釜總體積增加至4.1萬L(預計2025年底將超10萬L),遠超凱萊英的2萬L,是國內最大的多肽產能供應商情況,預計2025年公司以多肽為主的TIDES業務仍是業績增長的重要推手。
只不過,僅憑一項業務高增,而多項業務仍有拖累下,藥明康德業績即使2025年有望改善,也難言說其業務經營“支棱起來”了。
更何況,2025年還是有很多挑戰在的。
融資環境偏緊改善,還需時間
目前,全球醫藥投融資雖有回暖跡象,但更多是趨于平穩;而國內醫藥投融資下降趨勢還未反轉,還需時間等待止跌。
此情形下,意味著下游創新藥企的融資環境還是偏緊。在沒有現金流支撐情況下,新藥研發的推進將仍偏謹慎,也就是說新藥研發第一個環節早期“藥物發現”的訂單或還會在2025年有所承壓,至少2025年上半年承壓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。
而臨床前項目的價格戰問題,在當下CXO企業處于搶訂單的大環境下,價格戰不再進一步“內卷”或已不錯。
(資料來源:申萬宏源研報)
至于,藥明康德當下的業績增長“主力”——以多肽為主的TIDES業務,短期或仍會保持快速增長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,禮來的替而泊肽產能已經在自建中了。先是,禮來于2023年投入37億美元推進印第安納州的工廠建設,后于2024年5月追加53億美元擴大產能。
該工廠預計將在2026年正式開始生產藥品。則2025年或要考慮到之后年份多肽訂單承接可能下滑,帶來的產能利用率不足問題。
所以,客觀分析下,雖然藥明康德以在手訂單情況為基礎預測,并以全球醫藥行業發展平穩、國際貿易環境平穩等情況下,給出了2025年持續經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0%-15%,有望至415億元-430億元的業績指引。但是,在公司業務發現、臨床前等業務收入回到正增長前,還是不能低估被拖累的程度。同時也要警惕政治摩擦帶來的關稅等制裁風險,畢竟美國收入貢獻仍達64%。
相對應,在2025年公司業務經營仍面臨較多挑戰情況下,資本市場或難有向上的持續行情,這是定性的維度。那么,從定量的維度看,公司2025年合理市值多少?或者以當下市值為基礎,公司資本市場上還有多少上漲空間?詳見下文。
資本市場已反應了
定量上,我們采用市盈率方法預估市值比較判斷,即總市值=PE*凈利潤。
樂觀看,若2025年藥明營收實現管理層業績指引的最高值,達到430億元;凈利率在2024年24.38%的基礎上假設上漲1個百分點(剝離了虧損的細胞基因治療業務,但收入占比不大,所以利潤率會略有提升)的情況下,公司預計實現凈利潤109.13億元,相對應利潤增速15.48%。
再據Choice數據,機構預測藥明康德的歸母凈利潤有望從2024年的95.40億元增加至2027年的150.82億元,年復合增速高達17%。結合當下CXO企業業績增長中樞下滑,資本市場幾乎沒有估值溢價的大環境,PEG=1預估市盈率比較合理,由此得藥明康德的合理市盈率為17倍。
注:PEG= PE/G*100,其中PE為市盈率,G為企業收益增長率;PEG=1時,估值合理;PEG<1,市場可能低估;PEG>1,市場可能高估,但也可能是公司高成長性市場給的溢價。
由上,2025年公司合理總市值=17*109.13億元=1855億元。
從此維度看,藥明康德當下2000億元左右的市值已經完全反應了2025年的業績利好。故,未來即使有更多創新藥利好政策落地,或AI醫療概念活躍等利好消息驅動,藥明康德資本市場上或更多是結構性行情,注意把握投資節奏。
免責聲明:本文內容僅供參照,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。
—————? 作者粉絲群招募? —————
各位讀者如果對本篇文章有疑問,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,添加好友,與作者一對一溝通。
此外,作者還對CXO、醫美、藥店、血制品以及具有主題機會的阿茲海默概念、多肽減重藥等領域有覆蓋,側重產業分析和布局企業優劣勢分析,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,與作者進行更多熱門賽道和相關上市公司的深度交流。
評論
最新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