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品 | 妙投APP
作者 | 丁萍
頭圖 | 視覺中國
近期滴滴(ADR)出現一波調整,截至3月21日收盤,短短三個交易日內股價下跌了10.39%。這背后的原因,主要是滴滴公布的2024年四季度財報不及市場預期。盡管滴滴宣布將在未來24個月內啟動不超過2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,試圖安撫投資者的情緒,依然未能奏效。
滴滴未能達到預期的業績有兩大原因:其一,2024全年EBITA利潤僅為43.27億元,利潤率也只有2.09%,遠低于預期;其二,海外業務擴張的步伐依然在放緩。本季度,國際業務的訂單量為10.16億單,同比增速為29.8%,雖然還是在增長,但相比上季度的33.4%明顯放慢了腳步。
不過,細究財報后,我們發現了一些頗具“看點”的內容和大家分享。
量升,價在跌
本季度,滴滴核心平臺交易量達42.66億單,同比增長14.8%,這個增速在今年以來實屬比較亮眼。
中國出行(包括網約車、出租車、順風車、代駕等業務)業務交易量32.50億單,增長10.8%,對應的GTV為784億元,增長9.3%,滴滴在國內的市場表現比較穩健;特別是在傳統的淡季,滴滴國內出行平臺交易量還實現了3%的環比增長,這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。
訂單和交易額在增加,但客單價卻未止跌。滴滴中國出行的客單價(即中國出行業務的GTV與交易量之比)在2023年四季度跌破25元/單,最低降至24.2元/單,盡管前兩個季度有所回暖,但當前客單價再次創下新低,降至24.1元/單,環比和同比均下滑了0.4元/單。
(數據來源:滴滴公告)
這表明,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仍在加劇,滴滴正在通過讓利消費者來穩住其市場份額。為什么這么說?
滴滴本季度國內出行實現營業收入474.01億元,同比增長5.64%,這一增速明顯低于GTV增速的9.3%。根據滴滴的營收確認方式,采用自營模式將司機收入也計入營收,所以滴滴的營收等于GTV減去乘客補貼和稅費等項目。如果滴滴國內營收增速低于GTV增速,意味著其乘客補貼有所增加。
(圖表來源:滴滴招股書)
深入看,網約車的網絡效應并不如人們想象中的那樣強大,用戶轉換成本低,行業競爭也激烈,因此網約車并不是一門“好生意”。
網約車的網絡效應就像是一個“人多好辦事”的道理:更多的司機加入,意味著打車等待時間變短,乘客體驗提升,更多的乘客自然愿意使用網約車平臺,接著,更多的訂單又會吸引更多司機加入,形成一個良性循環,用戶越多,商家也就越多。
但現實卻很骨感。由于邊際供給增加所帶來的價值遞減,等待時間縮短到4分鐘后,乘客的體驗就幾乎到達極限,再增加司機數量對改善體驗的幫助幾乎為零。而且,網約車的網絡效應基本只能在單一城市內生效,每個城市都是獨立戰場。這就是為什么即使滴滴在市場上幾乎“一統江湖”,依然難以具備強大的定價權。
在這樣情況下,滴滴通過讓利來消費者穩住市場份額,但這一做法并未真正侵蝕其利潤。
滴滴是如何做到的?
越補貼越賺錢
2024年四季度,滴滴凈虧損達13.36億元,去年同期則實現了凈利潤4900萬元。乍一看,這似乎是個“壞消息”。畢竟虧損幅度不小,且與去年同期的表現差距頗大。
但細看滴滴的經調整后的EBITDA,卻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轉折——本季度的EBITDA竟然實現了盈利3.22億元,而去年同期則是虧損12.75億元。
(圖表來源:滴滴公告)
這一巨大反差主要源于2023年第四季度滴滴向小鵬汽車出售部分智能汽車業務,獲得了約21億元一次性處置收益。由于這種非經常性收益在計算經調整凈利潤時會被剔除,因此影響了兩者的對比。
經調整凈利潤通常會排除股權激勵費用、無形資產攤銷等非現金項目的影響。盡管這些項目會在會計處理上影響凈利潤,但并不會影響公司的實際現金流。這種披露方式在中概股中較為常見。
(圖表來源:滴滴公告)
從調整后的利潤來看,滴滴本季度表現并不差,背后有幾個關鍵因素:
一是向成本端要利潤。滴滴本季度的毛利率同比提升2.36個百分點,達到18.15%,一是滴滴業務規模擴大,提高了規模效應,從而有效攤薄了其固定成本;二是滴滴業務結構在優化,高毛利率的海外業務和創新業務占比從去年四季度的9.2%提高至本季度的10.42%;
二是費用端,瘦身提效。本季度,滴滴期間費用率(銷售費用率+管理費用率+研發費用率+財務費用率)為16.57%,同比減少2.86個百分點,主要是源于研發費用的縮減。滴滴本季度研發費用率同比下降了0.89個百分點,是因為滴滴去年四季度出售了部分智能汽車業務,減少了相關研發投入,這也可以認為滴滴通過出售非核心業務來優化資源配置。
這并非滴滴首次進行業務精簡。經歷了監管風波后,滴滴對其業務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整,放棄了部分非主營項目。例如,原本投入近百億元的“橙心優選”項目被下架,該項目在2021年虧損接近300億元。這些舉動標志著滴滴正在逐步收縮業務范圍,專注于提升核心業務的效益。
(數據來源:滴滴公告)
最后分業務來看,滴滴也是“一拖多”模式,即依靠國內出行業務的盈利去支撐國際業務的擴張以及創新業務(如自動駕駛、創新項目等)的發展。本季度,滴滴海外業務和其他業務的虧損有所收窄,也為滴滴釋放了不少利潤空間。
滴滴中國出行2024年第四季度調整后EBITA為21.82億元,同比增長60.1%,滴滴在國內市場的運營效率持續改善;
國際業務調整后EBITA虧損7.06億元,同比減少36.45%,其虧損率(調整后EBITA虧損/收入)為23.47%,同比收窄53.06%,這意味滴滴海外業務的單位經濟模型正在改善;
其他業務調整后EBITA虧損11.54億元,同比降低了24.43%,其虧損率同步收窄29.76%至46.07%,這一改善主要得益于我們上文提到的滴滴在資源分配上的優化策略。
(數據來源:滴滴公告)
盡管滴滴的業績中有些小瑕疵,但整體來看還是相對穩健的,尤其是在如此龐大的體量下更顯得不易。而且滴滴的賬面資金也非常充裕,截至2024年末,滴滴的賬面資金高達536億元,似乎令市場更“安心”。
沒有近憂卻有遠慮
目前滴滴最大的硬傷,毫無疑問就是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后。對于滴滴而言,自動駕駛已經不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“新花樣”,而是關乎公司未來命運的關鍵抉擇。
“防御性跟隨”,正在成為滴滴不得不做的事:因為自動駕駛未來如果成熟,一定會顛覆滴滴現在的傳統網約車業務。
另一個目的是提高效率。人力成本是出租車和網約車行業最大的支出之一,自動駕駛技術普及后將直接省去這筆開支。自動駕駛車輛可以24小時不間斷運行,提高車輛利用率和服務效率,這意味著在相同數量的車輛情況下,自動駕駛車輛能夠提供更多的出行服務。
那么,滴滴在自動駕駛方面做得如何?
目前,全球在這一領域具備領先優勢的公司包括Waymo和蘿卜快跑。截至2025年3月,Waymo已在鳳凰城、舊金山和洛杉磯實現商業化運營,每周已提供約 15 萬次付費行程;蘿卜快跑2025年2月城市覆蓋15城,最近3個月總共積累100萬訂單(約合每天1萬多訂單)。
但自動駕駛的盈利模式依舊沒有找到有效的突破口。根據美國銀行機構的估算,Waymo僅在去年就虧損了15億美元;而蘿卜快跑的訂單量,也與三年前李彥宏設定的盈利“轉折點”——單日服務訂單突破5000萬,仍然相差甚遠。
如果不巨量投入,就沒辦法實現自動駕駛落地;如果巨量投入了,商業層面需要承壓相當長一段時間。這種狀態,大概率還將持續3~5年的時間。
不過,滴滴似乎已經不打算再等待下去了。去年10月,滴滴自動駕駛宣布完成了最新的C輪融資,領投方是國內最強的網約車制造商廣汽。據說,雙方的目標是2025年推出L4級無人跨界SUV——這意味著,滴滴也終于準備好從“旁觀者”變身為主動出擊的“玩家”。
雖然與自動駕駛領域的領先者相比,滴滴的優勢毋庸置疑:擁有海量的出行數據和一個成熟的出行平臺,這是滴滴的一張王牌。但它要把這些數據轉化為真正的技術突破,卻是一條漫長的路。而且,在硬件研發和商業化的道路上,滴滴可謂步步為營,壓力山大。
若滴滴無法在短期內突破技術瓶頸、有效降低成本并創新商業模式,它的自動駕駛業務可能將一直處于追趕狀態,甚至面臨被淘汰的風險。
滴滴,時間不等人。
評論
最新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