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:思想鋼印 (ID:sxgy9999),作者:思想鋼印,題圖來自:AI生成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:思想鋼印 (ID:sxgy9999),作者:思想鋼印,題圖來自:AI生成
一、不要前瞻性
很多年前,我喜歡評價別人的投資沒有前瞻性,現在,很多人批評我沒有前瞻性,對對對,我已經徹底基本不追求操作上的前瞻性,每一個人最后都會活成自己曾經鄙視的樣子,我會思考前瞻的東西,但基本不會立刻在操作上反應出來。
同樣,當一個人跟我說前瞻性的時候,我先要看看他是誰,只有極少數人有能力談前瞻性,在我看到的案例中,因為前瞻性而虧損的人遠遠比因為前瞻性而賺錢的人多。
很多人所說的前瞻性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愿,一旦你認為自己有前瞻性,事情發展不如你的預料,你很可能喪失糾錯的能力。
還有一些人說的前瞻性,太過“前瞻”,跟自己的操作周期不吻合,忘了自己根本沒有這種能力等到反轉的到來。很多推薦大牛股的人自己賺不到錢,買得太早了,很多相信牛市會來的人,最終倒在黎明前。
更重要的是,很多前瞻性的證偽需要太長時間,一年甚至幾年,人生能有幾個幾年?談前瞻性不如把現實和歷史理解得更透。
有一句話叫“投資就是賺認知的錢啊”,這個話很對,但是我們想一想,如果一直是這樣下去,那么市場會把認知能力普遍偏低的人淘汰掉,剩下的人除了少數極優秀的人,其實認知能力都是差不多的,只是分布不均,某些時候某些投資者認知水平高,某些時候另一些投資者認知水平高。那么實際上對于市場而言,就是今天你賺錢他虧錢,明天他賺錢你虧錢,你想到的任何“妙計”,基本上都是有人正在用或驗證失敗的策略。
所以,大家不管在之前的行業內里有多么優秀,把自己定位為“笨蛋”大概率是沒有問題的,擺在我們面前的,是當賺錢的笨蛋,還是虧錢的笨蛋?
當然,每年都有大批新韭菜被吸引進來,其中大部分一開始都比較謹慎,但從概率上說,會有一半左右的人中了“新手村福利”,以為自己是“炒股奇才”。
所以,一個聰明的“笨蛋”,賺錢只能來自兩個地方,一是上市公司業績增長的錢,這是股市外的錢,另一個就是自以為是“炒股奇才”的笨蛋。
本文就是談談如何做一個“賺錢的笨蛋”的七個習慣,第一條就是——不要談前瞻性。
二、把虧損當成成本
如果你經營一家高級餐廳,你不會把高檔餐具當成浪費,因為這就是菜單價格的一部分,是客人們來消費的理由。
但很多人都無法接受組合中有虧損的標的,就算其他都賺錢,也更關注如何消滅這唯一的虧損,正因為他把虧損當成錯誤,而不是投資必須付出的成本。
如果你平均每筆虧損比平均每筆盈利高30%,預期收益率為15%,那你就可以接受一半的交易是虧損的,即50%的勝率。
投資中追求的不是某一筆交易賺錢與否,而是建立一套體系,在此體系下,各種交易有盈有虧,賺的錢超過虧的錢,就像經營收入超過成本,總體收益率達到你的預期。
不能接受有一筆虧損,從而沉溺于后者,最后反而總體虧損,或者賺錢也不開心。這跟人生的道理是一樣的,人生總是同時有順利的事和不順的事,成功者也是如此,只是他們更專注于把前者做到更好,同時不讓情緒受后者的影響。
把虧損當成投資必不可少的“成本”,這是成為一個“賺錢的笨蛋”的第二個習慣。
三、不追求正確
有兩種投資者,一個是來賺錢的,一個是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。
后者的邏輯往往是,我是對的,所以我賺到了。咦,我開始虧損了,但我是對的,一定是市場錯了,我要在市場不對的時候堅持到底,加倉,再加倉……,啊,虧得受不了了,看來我這次是錯了,割肉吧,大虧離場。
而前者的邏輯往往是這樣的:
我是這么認為的。我錯了,虧了一點小錢。
我是這么認為的,我錯了,虧了一點小錢。
我是這么認為的,這次我對了,狠狠賺了一筆。
我最愛的一句話,恨不得在每一篇文章里重復的話,是索羅斯說的:對錯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對了你能賺多少,錯了你會虧多少。
我發現很多人總想證明只有自己是對的,市場是錯的,別人都是錯的,這不是“賺錢思維”,而是“媒體思維”或者“賣方思維”,這種人不適合做投資,更適合做自媒體大V。
我以前分析過媒體大V和真正的投資者的區別,前者只要證明自己永遠正確的,就能賺到錢;后者賺錢并不需要正確,只需要在發現自己錯誤時及時認錯。
我自己曾經同時承擔這兩個角色,也曾深刻地思考過自己的角色定位問題,我曾經賺的是自媒體大V的錢,當我意識到自己真正想賺的是投資的錢時,我終于不再需要證明自己是對的。
不爭對錯,只論盈虧,這是成為一個“賺錢的笨蛋”的第三個習慣。
四、多看多想少操作
理解100個不同的觀點,思考10個可能的判斷,其中有一個可以付諸決策——對于普通人的投資理財而言,操作少,才能提高勝算,如果有風吹草動就想操作,那既累又賺不到錢。
比如有一種方法叫“長線持有,滾動操作”,就是那些你看好的正在長線持有的標的,用來做一些波動或T,既賺上漲的錢,也賺波動的錢。
這個方法聽上去很好,實踐的人該賺大發了吧?但在我接觸到的人中,這樣做的人都是“長期虧貨”。
什么,你看過這么做也賺到錢的人?對,如果他們不這么做,可以賺到更多。原因如下:
如果有一個品種,需要滾動操作才能賺合理的目標收益率,說明它的內在上漲動力不足,從一開始就不是個好機會;
如果一個投資機會,不需要滾動操作也能賺合理甚至不錯的目標收益率,那所謂“滾動”,就是用“踏空追高”的損失和“永遠丟失籌碼”的風險,去換取少量的超額收益。
用長線品種做短線操作,就好像用金鋤頭種地一樣,不但無法物盡其用,還有被別人搶走的風險,長期必然得不償失。
“長線持有,滾動操作”實際上是能力圈自相矛盾的操作:如果你的能力是做短差,那么更適合你的戰場是期貨,如果你的能力是做長線,滾動操作就是用你不擅長的能力去消弱你擅長的能力——所以我前面說“如果他們不這么做,可以賺到更多”。
短線交易是需要天賦的,而且有沒有天賦很快能看出來,《海龜交易法則》記載了招純小白培訓后做交易的過程,差距在幾個月后就非常明顯,大部分人都是天生就不適合做短線,再努力也是效果有限。
再加上現在有了量化,你再快,能有量化快?以快致勝的方法,近幾年已經行不通了。
之所以“長線持有,滾動操作”看上去那么誘人,其實是我們需要用“操作”來緩解內心的焦慮,所以操作越多,虧損越大,特別是盤中“靈機一動”的激情交易。
多看多想少操作,這是成為一個“賺錢的笨蛋”的第四個習慣。
五、不要同時挑戰兩個難題
看大盤與看個股存在永遠的矛盾,你既想考慮市場的輪動節奏,又想精準踩中個股買賣點,既看好個股,又擔心大盤回調的壓力,最后往往一頭的錢都賺不到。
一個人的投資體系,要么宏觀大勢貝塔平庸,個股阿爾法精通,要么個股阿爾法平庸,宏觀大勢貝塔精通。不要同時挑戰兩個難題。
另一個經常給自己出的難題是,既想買到,又想買得便宜。
在做計劃前,一定要問自己一個問題,這個標的,“買到”和“買得便宜”如果只能選一個,我選什么?兩者都有當然好,但計劃不能這么做,必須要“二選一”,因為很多人的心態不對,一開始想買到,但價格到了后,又想買得便宜,結果最后漲上去,心態一崩,追高買入,或者不敢追高買回來。
很多時候,“既要又要”是一種逃避,人只有逼自己做選擇,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。
如果你真的相信一家公司的投資價值,就不會在乎那么一點點時間的延后和成本的提高,如果你很在乎這件事情,說明你內心并不完全確定公司的價值,希望在很便宜的地方買,去彌補確定性上的不足,即安全邊際。
逼自己在“買到”和“買得便宜”之間做取舍,就是檢驗自己對公司的信心到底是60%還是80%。
別同時挑戰兩個難題,這是成為一個“賺錢的笨蛋”的第五個習慣。
六、不要追求彈性
總有人問我,這個方向,能不能推薦一些“更有彈性”的標的。
彈性是一個中性詞,等于波動性,如果兩個股票長期漲跌幅相同,彈性大的,途中上漲的斜率更大,但由于長期漲跌幅相同,那么下跌的幅度也必然更大。
彈性意味著,把自己放在一個“聰明人”的位置,如果你的判斷不如市場整體正確,你會被懲罰導致虧更多的錢。
任何時點,彈性標的都是一個更難的操作對象,如果現在沒有跌完,那就會跌更多,如果跌完了,反彈也更快,所謂機會就是一個更短的點。
市場見底時,個股總是分批見底,有先有后,彈性大,底部時間短,意味著拐點的隨機性更強,意味著普通投資者的犯錯機會更大。
彈性大的品種,通常持股體驗都很差。漲的時候怕,漲得太快,容易盤中深V,怕反轉下跌,煮熟的鴨子飛了;跌的時候也怕,跌得太快,多猶豫一秒就多跌一個點,怕深套割不動。
很多人認為持股體驗不重要,這又是在把自己當聰明人。如果有人給你一個億,但是要等你60歲之后再給,之前你要經過各種苦難的考驗,你愿意干嗎?我猜你大概率是不愿意干的,這個跟持股體驗是一回事。
我曾經在文章中給過相同漲幅的四種走勢,其中散戶最容易賺錢的,正是彈性最小的4:
股票賺錢不容易,要逆人性,但并不代表需要自討苦吃,投資不是跳水比賽,動作難度沒有加分,只有做得不好的扣分。
不要追求彈性,不要自討苦吃,這是成為一個“聰明的笨蛋”的第六個習慣。
七、到沒有人的地方釣魚
到底是到人多的地方釣魚,還是到人少的地方釣魚?我個人主張大部分人都應該是后者。
人類沒有天敵,最危險的“天敵”就是人類自己,量化和游資都喜歡到人多的地方釣魚,因為他們根本不是來釣魚的,而是來釣“釣魚的”的。散戶人多的地方,大概率是“被釣”,就算你藝高人膽大,又要釣魚,又要看人,不影響發揮嗎?
“到人少的地方釣魚”,最大的擔心是那個地方根本沒有魚,這恰恰是股市不用擔心的地方。
A股中“人少的地方”,通常是負貝塔的“獻血”板塊。由于對A股有定價權的機構資金投資行為短期化,游資以動量交易為主,再加上量化的火上澆油,造成A股大部分時候都呈現劇烈的風格化特征,幾個板塊猛漲,幾個板塊不斷下跌,主線板塊對某幾個板塊造成嚴重的抽血效應,這是我們的考核機制所決定的,很難改變。
雖然“負貝塔”的板塊或多或少有利空纏身,否則也不會“光榮獻血”,但板塊內部總有差異,有些個股有獨立邏輯,但在負貝塔下,股價也會階段性被壓制在合理估值之下。
一旦主線當年的演繹期進入后半程,資金開始陸續從主線分流到其他板塊,這一類被壓制的公司,股價會率先恢復正常估值,再疊加成長性本身的漲幅,就是我以前常說的“春種秋收”策略收益的來源。
交易所以前曾經發布過一個活躍股指數,就是選前一期換手率最高的品種組成指數,結果幾年間,從1000點跌到個位數,不再發布;A股還有一個經典的低頻量化策略,選擇上一個月換手率最少的若干只股票組成組合,每月輪換一次,年化收益率在15%以上,遠高于大盤指數。
A股中“人少的地方”并不是沒有魚,而是要等魚來,需要解決很多問題:
1. 股價長時間被壓制,如果你對公司沒有太強的信心,很難持有下去;
2. 夜長夢多,邏輯變化,業績好的時間,股價被壓制,股價壓制解除,基本面又變弱了;
3. 風格被壓制與行業進入向下周期,兩者難以區分但有本質的區別,后者往往面臨競爭格局惡化、毛利率下降、技術變化等等行業性的問題,未來即使壓制因素解除,股價也不會上漲,所以“人少的地方”往往更適合消費板塊;
4. 一把把倉位加滿,太挑戰人性。
大部分人說是來“釣魚”,其實都是想湊熱鬧,而“到人少的地方釣魚”是真正的釣魚佬,人老實話不多,形容猥瑣,被人嘲笑嫌棄,孤僻忍耐力強,有成為變態殺手的潛質,除了真能賺到錢(釣到魚)外,別的什么好處都沒有。
到人少的地方釣魚,這是成為一個“賺錢的笨蛋”的第七個習慣。
支持一下 ??修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