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品 | 妙投APP
作者 | 張貝貝
頭圖 | AI生圖
2024年度,中國保險業巨頭之一中國太保的新管理層(2024年初董事會換屆)交出了史上“最賺錢”成績單,引起市場較多關注。
報告期內,公司實現營收4040.89億元,同比增長24.74%;歸母凈利潤449.60億元,同比增長64.95%,創下近十年營收、利潤同比增速新高。同時,公司凈利率達到11.49%,首次突破雙位數。
那么,公司“換將”后,是保單大賣了嗎?以及財報的“含金量”究竟如何呢?
一、華麗業績下,保單增長瓶頸仍在
2024年國內保險行業面臨利率下行(普通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由3.0%降至2.5%)、企業降薪和裁員等事件下帶來的經濟預期轉弱等壓力,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5.7萬億元,同比增速由2023年9.1%放緩至5.7%。
中國太保作為國內壽險、財產險保費規模均位列前三的頭部保險企業,在保險行業發展承壓下,也未能獨善其身。財報顯示,2024年度,中國太保的保費規模約4420.7億元,同比增速4.4%,低于行業同比增速,也難支撐公司整體24.74%的收入增速。
那在保險主業承壓背景下,太保資產為何業績實現高增呢?
主要是:資產管理業務表現超預期驅動。
財報顯示,2024年中國太保實現總投資收益1203.94億元,同比增長130.5%。其中:
1)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實現494.25億元逆轉(2023年-117.12億→2024年+377.13億);
2)證券買賣損益由去年同期的-113.11億元到今年的13.38億元,增加126.49億元。
兩項合計增加620.74億元,比2023年總投資收益金額522.37億元還多。
在上述驅動下,太保總投資收益率5.6%,同比上升3.0個百分點。結合2024年的9.24行情,股票市場從低位快速反彈,權益類資產有較大幅度的增長,也就不難理解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有較高增長,并驅動公司營收、利潤高增以及凈利率創下歷史新高了。
可以說,中國太保2024年的業績高增背后,投資是重要“引擎”之一。
只不過,要注意的是,除了中國太保外,2024年中國人壽、中國平安(綜合投資收益率)、新華保險、中國人保等險企總投資收益率均突破5.5%,太保5.6%投資收益率處于中位水平,由此看到,公司投資收益提升更多源于資本市場β屬性而非主動管理α能力。
所以,即使2024年新上任的傅帆董事長雖具有投資經驗,曾任上投實業投資公司副總經理,上投摩根副總經理,上海國際信托總經理、副董事長,但權益市場波動性較大,未來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投資高回報能否持續,還是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。
則公司未來的業績增長,還是要依賴保險服務收入(2024年收入貢獻約69%)。
那么,關鍵是中國太保的保險服務收入在2025年能好轉嗎?
結合公司的保險服務收入主要包括壽險和財產險兩大塊,2024年保費規模分別為2388億元和2032億元,相差不多;而財產險雖然表現較好,2024年保費有6.8%的同比增速,在同類險企中靠前;但由于2024年壽險業務保費同比增速僅2.4%,在同類險企中增長較慢,也拖了公司整體保費增長后腿,在財產險對沖下才使得公司整體保費達到4.4%增速。
可看到,公司2025年保險服務收入能否向好,主要依賴兩點:
一是太保壽險是否有看點,并支撐保費增長加快?
二是,財產險保費高增能否持續?
接下來分別看下。
(資料來源:保險伴我一生)
二、壽險:更多是在“現有渠道”存量里做增量,增長壓力仍較大
從經營模式看,太保壽險主要是代理人渠道推動業務,2024年該渠道貢獻保費高達77%。代理人渠道模式下,保險公司新增保費由代理人數量與人均產能決定,直接影響公司收入;同時要注意新業務價值率指標,用于衡量公司新承保業務在未來可創造的利潤現值。
注:新業務價值是險企新業務預期未來產生利潤的折現值,可理解為新單保費對利潤的貢獻。
所以,對于太保壽險保費的分析也從上述幾個方面展開。
(資料來源:13個精算師)
先來看代理人數量情況。
2019年之前,各大保險公司使出渾身解數,到處招兵買馬,推崇的是“人海戰術”,這也是銷售隊伍更多的中國平安、中國人壽壽險規模較太保壽險更大的重要原因。財報顯示,2015年-2017年,太保壽險的代理人隊伍從48.2萬人增加至87.4萬人,接近翻倍增長;同期中國平安、中國人壽分別有138.6萬和157.8萬人。
但隨著2019年保險行業代理人規模達到頂峰,新增人員帶不來更多產能反而拖累產能時,保險代理人大裁員浪潮開始,進入到“提質增效”階段。
(資料來源:各家公司公告)
太保壽險作為頭部企業,對行業變化感知還是比較敏感的,從2018年起開始進入到“提質增效”階段,裁員開始,目前還未結束。
且為解決代理人渠道裁員后的效能提升問題,太保聘請了原友邦中國CEO蔡強為太保壽險總經理,并在2022年初開啟了“長航行動”一期項目,設立了職業營銷、服務式營銷、組織變革等項目集,提升代理人團隊的職業化、專業化、數字化,旨在拉動公司向“優增優育”轉型,歷時18個月,于2023年6月結束。
關鍵有沒有效?這要結合人均產能和新業務價值率來看。
1)人均產能:按照代理人渠道新單保費除以期末代理人數量來計算人均產能看,2022年太保11.8萬元/年,2023年16.3萬元/年,2024年繼續提升至19.6萬元/年,是在逐年增長;
2)新業務價值率:財報顯示,2022-2024年,太保壽險的新業務價值率分別為11.6%、13.3%和16.8%,逐年提升。
由上可看到,太保壽險的代理人渠道改革是有效果的。
但是若考慮到2018-2021年度太保壽險的新業務價值率分別為43.7%、43.3%、38.9%和23.5%,即,2024年16.8%新業務價值率還未到2021年度的水平,甚至僅有2018年度的1/3。
且對比2024年中國平安、中國人壽新業務價值率分別為18.5%和25.7%,仍有差距;以及2024年4月蔡強任職到期后,公司沒有與之再續約看,太保壽險的代理人改革或并未達到管理層之前的預期。
值得注意的是,太保壽險第二大銀保渠道的發展也不太理想(2024年銀保渠道保費貢獻16%)。
2023年8月起,銀保渠道推行了“報行合一”政策,要求銀保渠道傭金支出與向監管部門備案數據強制統一。過去,部分保險公司為搶占市場,實際銷售費用高于上報給監管的費用,如一個產品上報給監管的費用是2塊錢,但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搶占市場,實際支出卻高達5元甚至10元,這種情況是不允許存在了。
上述政策直接影響有兩個:一是對消費者而言,保險產品很可能會進一步漲價,將銷售費用轉嫁給消費者,削弱產品市場競爭力;二是對銷售渠道而言,可能是傭金收入下滑。此情形下,銀保渠道推薦動力會不足,產品也不好賣。
所以如何在客戶和渠道間找好平衡點,是這兩年甚至未來保險公司都面臨的一大考驗。
財報顯示,中國太保壽險產品銷售也受到了“報行合一”政策的擾動,新增保費收入增速放緩情況下,即使有續期保費支撐,同時公司創新業務,與浦發銀行等合作養老金融等業務,但也未能阻擋銀保渠道的規模保費收入的高增長消失。
2022-2024年期間,中國太保銀保渠道的保費收入分別為304.78億元、380.69億元和409.02億元,同比增長分別為+308.7%、+12.5%和+7.4%,收入增速下滑至個位數。其中,2022-2024年期間公司銀保渠道新增保費分別為288.09億元、332.91億元和281.04億元,同比增長增速逐年下滑,分別為332%、3.6%和-15.6%。
此外,公司在團政渠道也未打開新局面,2024年該渠道規模保費為158.50億元,同比下滑12.4%。其中,新保業務規模保費139.34億元,同比大幅下滑19.0%。至于在線直銷渠道保費規模還小僅有18.49億元,雖然同比大幅增長57.5%增速較快,但對總保費的助力較小。
所以,在主力渠道(銀保、代理人)轉型陣痛與新興渠道(團政、線上)發育遲緩的雙重擠壓下,太保壽險這幾年的保費收入增速一直保持在個位數,未恢復至2018年之前的雙位數增速水平。
當然,太保壽險除了渠道端,也在產品端做著努力。
隨著利率中樞下移,公司面臨的利差損壓力加大。在應對辦法上,太保壽險開始在分紅險上發力。中國太保總精算師兼財務負責人張遠瀚甚至表示,長期來看分紅險占比會超過50%。
但對于保險銷售人員來說,從固定收益為主向浮動收益的分紅險拓展并不容易,2024年公司的分紅險保費不增反降。當然,未來或許會有轉變,但渠道以及客戶對于分紅險的接受度需要時間培育,并不是加大布局就能在短時間內有效果。
除此之外,雖然公司依托“太保家園”發展的旅居樂養、活力頤養、護理康養等康養服務資源,于2025年啟動大康養戰略。但結合公司從2018年左右提出轉型醫療康養至今,6年左右也僅開業了8 家太保養老社區(2023年財報),且尚未在報表中披露養老社區目前的詳細經營情況看,這是一個需要較長時間可能才會有業績增量的項目。
若再結合當下保險企業都在推進養老項目,且下手較早的泰康人壽在運營養老社區超過20個看,太保推進的“大康養”項目搶奪市場的難度或不小。由上可看到,2025年太保壽險即使有大康養戰略推進,但短期難解增長困局,業績增長短期可能仍是個位數增速。
此情況下,若考慮到2024年度排名第4的泰康人壽保費規模已經2283億元,接近太保壽險的2388億元,兩者差距僅有100億元,換句話說,泰康人壽業務規模已經達到太保壽險的95%左右。且近三年泰康人壽保費增速較快,一直保持不低于10%的增速看,太保壽險的第三名地位或可能在明年被顛覆,壓力較大。
那么,財產險情況如何?能否對沖或覆蓋壽險面臨的風險壓力?
三、財產險:增收不增利
復盤看,太保起家于1988年成立的交通銀行保險業務部,在當時的混業經營模式下,交行不僅做項目貸款,也向客戶提供財險保險。1991年保險業務獨立出來成立太平洋保險公司,仍是以財險業務為主,財險客戶資源與行業經驗是有積累的,所以公司的財產險業務發展一直不錯。
進一步拆分太保的財產險業務看,主要包括險(交強險、商業險)和非車險(責任險、農業險、企財險等)兩大塊。
其中,2024年車險的保費收入1073.02億元,占比53.3%,為公司財產險的重要業績來源。考慮到國家政策支持新能源車發展,以及太保早就對新能源車險研究并立項情況下,公司未來的車輛險保費增長有保障;同時,農業險業務聚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,企財險在電力、石化等能源領域持續拓展情況下,未來增長空間也較大。
所以,太保的財產險業務保費增長支撐還是比較強的。
注:?財險公司可以經營的人身健康險主要包括1年以內的短期健康保險?。
但要注意的是,2024年受到臺風等災害導致公司農險、車險等業務賠付上升,對業績的拖累較大。同時,結合2023年上半年業績會上太保產險總經理曾義所述,新能源車出險率高出燃油車出險率近一倍。所以若未來隨著下游新能源車銷售推廣,太保的新能源車險銷售增加情況下,公司的車險利潤大概率會進一步承壓。
由此可判斷,太保財產險的保費雖然支撐較強,但利潤增長的壓力卻不小。
綜合看,公司的現有保險業務經營隱憂仍在,壽險的保費收入短期增長仍可能在個位數,且在壽險領域“保三”地位難言輕松;而財產險的保費收入增長雖然有支撐,但利潤壓力較大。所以,若未來公司的投資收益不能持續增長,則公司的業績高增或難以繼續。
免責聲明:本文內容僅供參考,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。
—————? 作者粉絲群招募? —————
各位讀者如果對本篇文章有疑問,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,添加好友,與作者一對一溝通。
此外,作者還對CXO、醫美、藥店、血制品以及具有主題機會的阿茲海默概念、多肽減重藥等領域有覆蓋,側重產業分析和布局企業優劣勢分析,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,與作者進行更多熱門賽道和相關上市公司的深度交流。
評論
最新評論